印刷机辊子是印刷设备中的核心部件,其工作原理涉及材料传递、压力控制、表面特性匹配及动态协调等多个方面,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(如墨层均匀性、套准精度、色彩还原度等)。以下从结构组成、工作原理、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场景展开详细说明:
一、印刷机辊子的核心结构与分类
印刷机辊子通常由辊体、轴头、轴承、表面处理层等部分组成,根据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:
按功能分类:压印辊:与印版或承印物直接接触,施加压力实现油墨转移(如胶印机的橡皮滚筒、压印滚筒)。
传墨辊:将油墨从墨斗传递至墨辊系统(如墨斗辊、匀墨辊)。
串墨辊:通过轴向串动打匀油墨,消除横向色差(常见于胶印机)。
冷却辊:控制印刷过程中承印物的温度(如塑料薄膜印刷中的水冷辊)。
导纸辊:引导承印物(纸张、薄膜等)平稳运行,避免偏移或褶皱。
按材质分类:金属辊:钢辊(表面镀铬或硬铬处理)、铝辊(轻量化,用于高速印刷)。
橡胶辊: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(如丁腈橡胶、硅橡胶),用于需要弹性变形的场景(如橡皮布滚筒)。
陶瓷辊:表面覆盖陶瓷涂层,耐磨、耐腐蚀,适用于高精度印刷。
复合辊:金属芯轴+橡胶/陶瓷表面,兼顾强度与功能性。
二、印刷机辊子的工作原理
1. 油墨传递与均匀化
原理:通过辊子的旋转和相互接触,将油墨从墨斗逐步传递至印版或承印物,同时利用辊子的表面特性和运动方式实现油墨的均匀分布。
关键过程:墨斗辊:从墨斗中刮取定量油墨,通过旋转将油墨转移至传墨辊。
匀墨辊:通过多根辊子的相互挤压和旋转,将油墨打散并均匀分布在辊子表面。
串墨辊:在旋转的同时进行轴向串动(通常串动量±3~5mm),打破油墨的横向流动惯性,消除色差。
着墨辊:将均匀的油墨传递至印版,控制油墨层厚度(通过压力调节)。
2. 压力控制与油墨转移
压印原理:胶印:通过橡皮布滚筒的弹性变形,将印版上的油墨转移至承印物,压力需精确控制(通常0.1~0.2mm的压缩量)。
凹印:刮刀刮去印版滚筒表面多余的油墨后,剩余油墨在压印辊压力下直接转移至承印物。
柔印:网纹辊将油墨传递至印版滚筒,再通过压印辊将油墨转移至承印物,压力需适应不同厚度材料。
压力调节方式:机械调节:通过螺杆或气缸调整辊子间距。
液压系统:高精度印刷机采用液压控制,实现微米级压力调整。
弹性包衬:在压印辊表面包裹弹性材料(如橡胶、泡沫),通过变形吸收压力波动。
3. 表面特性与油墨适配性
表面粗糙度:传墨辊:表面粗糙度Ra 0.8~1.6μm,增强油墨附着性。
压印辊:表面光滑(Ra ≤0.4μm),减少承印物损伤。
表面处理:镀铬:提高硬度(HRC 60~65)和耐腐蚀性,适用于金属辊。
陶瓷涂层:耐磨性提升3~5倍,适用于高速印刷或腐蚀性油墨。
激光雕刻:在网纹辊表面雕刻微米级网穴,控制油墨传递量(如柔印网纹辊)。
4. 动态协调与同步控制
同步旋转:通过齿轮、链条或伺服电机驱动,确保所有辊子线速度一致(误差≤0.1%),避免油墨拉伸或承印物拉伸。
张力控制:导纸辊与张力辊配合,通过PID控制算法动态调整承印物张力,防止套准偏差。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
1. 胶印机辊子系统
结构:墨斗辊→传墨辊→匀墨辊→串墨辊→着墨辊→橡皮滚筒→压印滚筒。
案例:海德堡Speedmaster胶印机:采用陶瓷镀层串墨辊,耐磨性提升50%,减少停机维护时间。
压印滚筒表面镀硬铬,配合气动压力调节系统,实现0.01mm级压力控制。
2. 凹印机辊子系统
结构:墨槽→刮刀→印版滚筒→压印辊。
案例:博斯特Expertline凹印机:印版滚筒采用激光雕刻技术,网穴深度误差≤1μm,确保油墨传递一致性。
压印辊配备水冷系统,控制塑料薄膜温度在40℃以下,防止变形。
3. 柔印机辊子系统
结构:墨斗→网纹辊→印版滚筒→压印辊。
案例:麦安迪Performance Series柔印机:网纹辊采用60°激光雕刻,线数600~1200LPI,适应不同油墨粘度。
压印辊表面覆盖硅橡胶,硬度Shore A 60~80,适应薄膜、纸张等多种材料。
四、关键技术参数与维护要点
核心参数:直径公差:±0.01mm(高精度印刷机要求)。
圆跳动:≤0.005mm(避免油墨波动)。
表面硬度:根据材质选择(如橡胶辊 Shore A 50~90)。
维护要点:清洗:定期用专用清洗剂去除油墨残留,防止硬化。
润滑:轴承部位每500小时加注润滑脂,减少磨损。
校准:每季度检测辊子平行度和压力分布,使用激光对中仪调整。